小兒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的癥狀是什么?小兒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怎么治療?

小兒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的癥狀是什么?小兒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怎么治療?

小兒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白血病的分類根據細胞的分化程度、自然病程的長短,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大類,再根據細胞的類型分為若干型。如急性白血病又分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

目錄

1.小兒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2.小兒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
3.小兒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有哪些典型癥狀
4.小兒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應該如何預防
5.小兒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6.小兒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病人的飲食宜忌
7.西醫治療小兒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的常規方法

1.小兒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小兒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的病因尚不明確。可能的發病因素包括以下幾方面。

  1、理化因素:迄今為止,雖有大量有關環境因素與白血病發病相關性的研究,但確定的相關因素只有電離輻射。目前也有研究認為雙親在懷孕前低水平的射線接觸會增加嬰兒白血病的危險。多中心的研究表明母親在孕前、孕中接觸殺蟲劑、除莠劑、殺真菌劑等與兒童白血病的發病有關。

  2、病毒:尚未證實與白血病發病有關的病毒。

  3、遺傳因素:在大多數兒童白血病中未能證實遺傳因素的參與,偶有同胞發病或家族性發病的報告。

2.小兒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

  小兒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遷延日久,還會引發其他疾病。主要的并發癥有以下幾種:

  1、貧血和出血

  貧血進行性加重,可出現心悸、耳鳴。患兒可發生不同程度的出血。眼底視網膜出血,導致視力減退;顱內出血時顱內壓增高,表現為頭痛、嘔吐、抽搐和昏迷等。

  2、感染

  患兒常并發感染,易擴散為敗血癥。常見的感染部位有呼吸系統、皮膚、腸道、肛周。

  3、白血病細胞浸潤

  白血病細胞浸潤可并發全身組織器官被浸潤,肝、脾、淋巴結腫大。

3.小兒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有哪些典型癥狀

  兒童急性白血病的臨床表現有共性,主要表現為貧血,皮膚黏膜或內臟有出血傾向,發熱及各種類型感染。體格檢查除不同程度面色蒼白、出血點、紫癜外,半數以上病人有肝、脾、淋巴結不同程度腫大。皮膚、皮下組織浸潤時,可捫及結節。眼眶部浸潤時,可有眼球突出。

4.小兒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應該如何預防

  小兒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在預防方面,應注意以下幾點:

  1、避免接觸有害因素。避免接觸有害化學物質、電離輻射。接觸毒物或放射性物質時,應加強各種防護措施。避免環境污染,尤其是室內環境污染。注意合理用藥,慎用細胞毒藥物等。

  2、大力開展防治各種感染性疾病,尤其是病毒感染性疾病。

  3、做好優生工作,防止某些先天性疾病,如21-三體、范可尼貧血等。

5.小兒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小兒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在確診時,除依靠其臨床表現外,還需借助化學檢查。主要的檢查方法有以下幾種:

  1、血象

  外周血檢查顯示紅細胞、血紅蛋白(Hb)不同程度的下降,白細胞計數(WBC)約半數以上明顯增高。

  2、骨髓象

  檢查顯示患兒的骨髓絕大部分增生明顯,活躍或極度活躍。至今為止骨髓象仍是診斷急性白血病的最確切依據。

  3、胸片檢查

  急性白血病的X線多為非特異性。胸片常有肺門淋巴結腫大。白血病浸潤肺時可見斑狀影。

  4、骨X線片檢查

  X線檢查常顯示骨質疏松和脫鈣,有時有局灶性溶骨和層狀骨膜反應征。

6.小兒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病人的飲食宜忌

  小兒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宜采用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熱量、易消化飲食,多吃新鮮水果、蔬菜,補充維生素,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平時可以多吃柳橙、橘子、蘋果、哈密瓜、西瓜、檸檬、葡萄、葡萄柚、草莓、菠蘿、核桃、松子、開心果、芝麻、杏仁、胡桃、瓜子、玉米、小麥等。

7.西醫治療小兒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的常規方法

  小兒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的治療原則是有效藥物聯合強化療,注意誘導緩解及繼續治療中的藥物劑量強度和給藥時間強度。

  1、誘導治療

  國際常用的誘導治療方案為DA方案,即柔紅霉素40mg/m2,1次/d×3天,阿糖胞苷(Ara-C)75~100mg/次,每12小時1次×7天。

  2、繼續化療

  患者在緩解后可再繼續用原方案1~2療程作為鞏固治療。從目前進展來說,包含大劑量阿糖胞苷(Ara-C)的方案可改善患者的預后。

  3、骨髓移植

  自身造血干細胞移植是否有效尚有爭論,多數報告稱與常規化療者無差異。

  4、復發與再治

  患者復發后再治困難,尤其是治療中復發者,應爭取在短期內作異體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